北京翻译公司谈成功笔译七大原则
许多人认为口译比笔译难,事实上却不一定,大家都知道译界出名的翻译家大多都是笔译,而不是口译,当然也有一些少有名气的同传,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笔译并不是那么简单能完成的工作,好的笔译翻译工作者会遵循七大翻译要求,英信北京翻译公司在这儿为大家解惑笔译工作者的七大要求。
一、背景知识
很多人都抱有这种看法:就是篇幅越短翻译越容易。其实很多时候恰恰相反。多达数百页的年报或招标书即使一开始对其内容不够了解,但通过一些关键字搜索也能把握其行业。这样一来,翻译时恶补相关专业知识也好下手。但若只有寥寥几个字甚至几行,不了解行业很难翻译到位。稍有不慎恐怕还会闹出笑话。另一方面,个人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,应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、兴趣爱好、工作重点等等来确定。
二、精细入微
这儿说的细心不是一般的“认真”(careful),而是一丝不苟(meticulous)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一份资料往往涉及很多内容,有时含有大量数字、图表等等,所以处理时要非常小心。而且不同稿件的用途不同,客户的要求也不同,这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。而且某些细节比如客户是否对数字拼写有要求(英文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)最好事先确定。当然,时间允许的话,应该尽量保证行文更地道、语言更流畅。而且,中译英结束后用word进行拼写检查是免不了的。不然,恐怕会忽略一些拼写或者错误。须知越是简单的错误越是容易犯,因而拼写检查就显得很有必要。
三、怀疑精神
这一点跟上一点密切相关。此处所言怀疑精神就是对原文部分内容、字句、图表等等的怀疑。有时一字之差会使整句话甚至整段话的意思大不相同,应该极其谨慎。事实上,原文作者大多数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相当水平,但有时也难免出错——例如错别字。当然,也有可能是原文涉及内容是过于冷门的专业,有的概念不好理解或者易于和其他术语混淆。起码也应该求得疑难字句或术语的解释,翻译时不致出洋相、闹笑话。
四、挑战权威
的确,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很多翻译大家;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的所有著作都无懈可击,完美无缺。事实上,是人就无法避免错误。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错误。当然,这是承认事实,并非为谁辩护。不管是身旁朝夕相处的“权威”还是中外公认的大家,某个习语的理解或翻译出现问题都很正常。因为从事翻译稍早,有时竟然也被当初“权威”不免啼笑皆非。
五、反省自我
说实话,每次翻译完都觉得很不完美(far from perfect)。很多时候也就是满意(satisfactory)而已,都谈不上出色(excellent)。这往往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,亟待提高。面对可能涉及五花八门、各种行业的资料再高的水平都是有限的。所以,定期总结一下以前的译稿大有裨益。而且,有什么疑问难题也可以发到翻译论坛(翻译中国论坛、译网情深为主)里求助,或是与熟悉行业的同事讨论等等。诚然,各个翻译的行文风格当然会有有所不同。有时近义词可以通用,有时却是用某个词最佳。比如banquet和feast都表示宴席之类,前者意思比较单纯,而后者则有浓重的宗教(其实就是基督教)色彩,而且还有比喻义(“(让)某人大饱眼福”的英文说法就是feast one's eyes)。具体来说,表示“婚宴”两个词大体通用(banquet常有致辞,比feast更正式一些),但若是比喻义用banquet就不对。如果是这种情况,称其为“翻译风格的不同”来掩饰其失误十分可笑。这和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又有何区别?说实话,自己有时也不能完全做到。不管怎么说,也应该孜孜以求。
六、独立钻研
这一点也很重要。我始终认为,一名翻译人员不但应该具有强烈的钻研精神,而且应该独立进行。因为依赖别人或者所谓权威中终究不是办法。不管是搜索资料还是讨论疑难,都应该独立思考。先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,即使有什么失误也没什么。从中借鉴学习取得长足进步,那失误问题就会暴露自己不足的一面,未尝不是好事。
七、规范性
翻译中的各种专有名词、术语等等往往都已约定俗成,翻译时必须与之相符。要知道,日常翻译的大多数资料并不是文学资料,由你别出心裁,发挥创造。其实即使是文学类翻译照样有限制,不是随意乱译。即使专有名词、术语在上下文中有特定含义或者保留其字面,也应该指出其真实含义,以免不懂外文的读者不知所云甚至产生误解。